被誉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地区是20世纪世界石油供应的最大基地。在1970年代的世界经济领域,中东产油国曾用浓笔重墨谱写了中东石油纵横驰骋的新乐章。
(资料图片)
然而,1986年世界油价的狂泻导致的“第一次反向石油危机”却使中东石油从”巅峰”跌入了“谷底”,于是人们开始对中东石油主导世界石油市场的能力有所怀疑,那么,今天的中东石油果真一蹶不振了吗?
以史为鉴,可以知端倪,还是让我们首先从中东石油的回望开始考察!
回望中东石油
(一)中东石油的发展历程
1910—1950年是中东石油生产的初期。中东石油登上历史舞台始于1908年伊朗南部石油的发现,但首次开阿拉伯世界石油商业性开采之先河的则是埃及,时间是1909年,伊朗进行石油商业性开釆则是在1913年,此后,中东其他地区也相继发现了石油。
不过这一时期,中东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战略地位还远未显露出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那时的石油产量相当低。1938年,中东石油的产量不超过3.3万桶/日,仅占世界总产量的6%,此后二战的爆发又延缓了中东石油工业的发展。
1951—1980年是中东石油的高速发展时期。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以及其后的“能源革命”(石油取代煤炭开始成为西方经济的最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中东石油生产的迅猛发展。从1950年代下半期开始,中东石油的勘探开发活动日趋活跃。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东石油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正是这一时期世界石油进入了中东石油时代。1980年以后可以说进入了中东石油的第三个发展时期。
(二)中东石油与两次石油危机
理论上,就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而言,中东地区以石油为特色的经济可谓无足轻重,然而事实上,中东石油对世界经济安全的巨大影响却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所无法比拟的。
1974年,日本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GNP出现了二战以后的首次下降,这标志着西方“以廉价中东石油为基础而取得的惊人发展,并且取得相当收入和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
客观地讲,这次石油危机不仅给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画上了句号,还引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西方经济由此陷入滞涨困境。
尽管1973年后国际社会对中东石油的政治性提价釆取了许多对策,如成立国际能源机构(IEA)等,但石油消费国还是未能幸免由于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在抢购风潮中,现货油价曾一度涨至42美元/桶,于是使西方经济濒于崩溃:“美国和欧洲有3500多万人失业,占劳动力人口的11%”有些地方比例更高。
美国、比利时和丹麦有1/8的工人接受失业救济寸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还不曾遭受过如此深重的经济灾难,经济增长实际上已经停止。汽车、钢铁和纺织这三大工业已经陷入停顿。
60年代的世界贸易年增长率为10%,到70年代末期只有5%了,1981年国际贸易实际上下降了,这是几十年中的第一次。不仅如此,此次石油危机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1979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高达450亿美元,外债总额增加到2500—3000亿美元。
时至今日,人们仍对1973年的石油危机心有余悸,这使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石油的威力——不用枪炮、不用流血,却可以制造常规武器无法达到的效果;人们也还对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记忆犹深,并因对其防不胜防而谈虎色变;人们更难以忘记:两次石油危机曾使美国损失了4万亿美元。普通美国人在瑟瑟寒风中排成长龙苦苦等候加油的经历。这一切都因为中东石油,美国对其依赖实在是太深了。
的确,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是导致这两次石油危机的基本原因,我们知道,工业经济与石油消费之间成一种正比关系,故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西方经济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然而,大自然却毫不理会这一点,偏偏把丰富的石油资源深埋在环波斯湾等个别地区。这种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上的不平衡使西方经济不得不依赖中东石油,1973年,美国日消费石油达1680万桶,全年为81470万吨,是世界的第一消费大户,所消费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30%左右。
1960年以后,美国石油进口量翻了两番,到1973年它每天进口的原油和油品加起来为620万桶,全年为31320万吨。对于西欧来说,196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0%是由煤提供的,而到1973年则下降到不足25%。当年的整个西欧消费石油高达1520万桶/日,全年为7477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7%,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者。
不过,倘若是时中东国家没有对石油市场的控制力,即使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依赖很深,中东石油武器能否显现出如此巨大的威力恐怕很难言。当然,此假设似乎有点脱离实际,因两次石油危机的历史已摆在那里,然此种“换位思考”。
或许能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客观地讲,没有对石油市场的控制力,控制油价就是一种奢谈。在中东石油生产的初期,产、运、销均掌握在外国石油资本手中,中东各国沦为仅仅是按对方规定的条件收取资源租金的“地主”。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东国家尚未完全掌握资源主权,“刀把”依然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此时想幸免成为“刀俎”的“鱼肉”尚且难言,更遑论运用石油武器并发挥其巨大威力了。此点已被1970年代以前的中东石油武器的“小试牛刀”但效果不显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然而,在1970年代以后,则有了很大不同。
主要石油资源是时已掌握在少数国家,尤其是中东产油国手中,到1973年,仅5个中东OPEC国家就已经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的36%。中东国家已积累起越来越强有力的市场控制能力和讨价还价的资本。
这样,通过供不应求就可大幅度提高油价。更何况中东国家主观上也已做好了运用“石油武器”的准备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次石油危机是中东国家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打的一场石油战。
“福兮,祸之相倚;祸兮,福之相伏”,诚然,两次石油危机给中东产油国带来了巨额石油美元,1981年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沙特的GDP分别高达36655亿美元、26965亿美元、17508亿美元和15843亿美元,同时也标志着中东国家控制石油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顶峰。
当时,有一幅漫画就形象地刻画了1970年代时中东OPEC的地位:被描绘成老鹰的美国落在了身着阿拉伯传统服装的中东OPEC的手掌之中,于是中东OPEC就面带笑容地、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拔下老鹰身上的羽毛。
不过,它给中东石油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首先,高油价开始促使西方国家釆取节能措施和发展替代能源,从而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两次石油危机直接促发了全球性节能运动,世界各国纷纷开发低能耗产品,时至今日仍“乐此不疲”,人类的经济活动开始走出高能耗时期。例如,就世界总体水平而言,1950年到1973年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量由13.3桶上升到22.7桶,但1979年到1984年,则从21.5桶降到12.8桶。
另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计算,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1987年比1973年减少了36%3。石油虽然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但比重已停止上升,甚至一度下降。到世界石油价格出现狂跌前夕的1985年,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只有37.89%,而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能则分别为20.12%、30.72%、6.72%和4.55%。
其次,两次石油危机所产生的“暴富效应”极大地刺激了中东地区以外一些油田的勘探开发,造就了一批在当时看来属高成本的新开发项目,如北海油田等,短短几年之后,中东国家就发现不仅世界石油市场状况发生了逆转,开始从卖方转向买方市场,而且其培养的“幼小”敌人也开始茁壮成长,并不断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
1978年非OPEC原油输出量仅为568.8万桶/日,而到1984年则增至937.8万桶/日,占世界原油输出量的44.2%,几乎可与OPEC平分秋色,于是从1986年1月一8月,中东国家进行了被西方媒体称为“第一次反向石油危机”的为夺回市场份额的硝烟弥漫的油价战,但效果不显。
于是舆论普遍认为,以中东为主的OPEC自1986年以来已经失去了主导作用。西方有的石油消费国甚至认为“OPEC已经死了”,再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了,然而,“山不转水转”,事隔13年之后,它又差点险些把1998年油价暴跌所造成的“第二次反向石油危机”变成“第三次(正向)石油危机”。
其实,以中东为主的OPEC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石油联合组织之一,对油价仍有相当的影响力。虽然OPEC在“享富贵”时有时不能在限产、油价等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油价跌入低谷时还是可以“共患难”的,2000年的油价旋风的狂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共患难”的结果。
尽管此次OPEC对西方石油消费国的“整治”同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的“整治”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但毕竟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Copyright © 2015-2023 非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