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于纲的热血与凉灯的四季
文丨杨卫
在今日中国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黄于纲创造了一个背道而驰的奇迹。他扎根于湘西凤凰县一个极其偏远的苗寨——凉灯,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那里画画和写生,别说是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就是换在过去以乡村社会为背景的中国,也是难得一见。因为黄于纲受过高等教育,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换在过去,属于士大夫阶层。士为天下任,庙堂才是其施展之地,而像黄于纲这样自觉地疏离于权力中心与繁华市井,蛰居穷乡僻壤,实属罕见。尤其是他把异乡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扎根于苗寨,与苗民同食同住、同声同气,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所以,我对黄于纲的这种选择与坚守,深为佩服,也颇为感动。这正是我几次出面为他策划和主持展览的原因。
【资料图】
火影, 布面油画, 120cmx150cm, 2023
那么,黄于纲为什么要选择边远偏僻的湘西凉灯,作为自己的创作之源与精神归宿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从小就迷恋沈从文的小说,对其笔下描绘的湘西,心驰神往,有着万分憧憬;比如他因失恋而徒走湘西,在凉灯受到其风土人情的感召,而嘎然止步,等等。但抛开这些个人的情感因素,在理性选择层面,应该说,也跟黄于纲的艺术立场与价值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的新艺术是受外来文化冲击之下,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叙事方式。在不断将外来语言嫁接与转换的过程中,如何植入自身的血液与灵魂,是20世纪以来几代中国艺术家为之努力寻找的方向。黄于纲承接了这个传统,他在艺术上取法于民间,问道于乡野,从贫穷落后的凉灯去发现素材,挖掘资源,一方面是遵循了中国新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也是为日益浮躁和空洞的当代艺术注入灵魂,捕捉感动人的因素。
一个人的一炉火, 布面油画, 120cmx150cm, 2023
事实上,关照现实,走向广阔的民间社会,正是中国新艺术摆脱传统文人画的遁世情怀,重新恢复表现活力与精神质感的重要途径。从徐悲鸿从法国引进写实主义方法,到蒋兆和深入社会底层,表现下层人物的悲惨境遇,一种现实主义的绘画原则,便植根于中国新艺术的发展轨迹,构成了最为坚实的主流叙事。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家,不断下放基层参与锻炼,展开深入生活的写生运动,除了政治的导向,方法论上秉承的就是所谓“徐蒋体系”(郎绍君语)。黄于纲正是延展了这个体系,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被动的接受和参与,而是主动地选择,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席卷而来的今天,当主流艺术界早已放弃过去的创作原则之后,黄于纲自觉地下放乡野,扎根于农村,就具有了某种反叛的意味。这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即黄于纲是如何通过文化的寻根与情感的回归,走出当下千篇一律的艺术创作模式,发展自己的文化个性,拓展自己的艺术语言。
一块块光, 布面油画, 120cmx150cm, 2020
显然,凉灯——这个湘西凤凰的边远苗寨,成了黄于纲的福址,给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灵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反差。本来,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凉灯代表了边远贫穷、蒙昧落后。然而,在艺术家黄于纲的眼里,凉灯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透着淳朴、真挚的气息,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正是这种先进与落后、现代与传统的反差,构成了艺术表现的张力。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凉灯成就了黄于纲,还是黄于纲发现了凉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黄于纲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捕捉和挖掘到的关于凉灯的真实生活,正是流行化的当代艺术所缺乏的生命内容。要说黄于纲的艺术个性,我以为就在于他没有追赶潮流,去迎合某种艺术时尚与市场趣味,而是独辟蹊径,回到社会的最底层,去探求生命的意义,寻找艺术的本质。
双赢的母亲, 陶, 21cmx23cm x21cm, 2013
细妹, 陶, 17cmx18cmx10cm, 2013
具体到艺术语言,黄于纲也是运用了最为朴素的创作方式,即现实主义手法。这又是一个反差。因为现实主义作为过去的主流艺术模式,曾经独霸一时,深深地制约了艺术的发展。所以,新时期以来当代艺术的崛起,首先就是针对现实主义开刀,从中寻找个性解放与多元并进的可能性。而今,黄于纲又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重新拾起被许多艺术家扬弃的现实主义手法,去关照最为底层的社会现实,可以说,不仅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是对当代艺术的补充。所以,黄于纲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下,并没有固守一种语言形态,而是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油画、水墨、素描、影像、装置,以及文字等等,来表现凉灯的日常生活与风土人情。归结起来,黄于纲的这种努力,其实还是为了丰富艺术的表现力,拓展人文的视野,呈现其关照现实的无限可能性……
作者简介
杨卫: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
艺术家简介
黄于纲,1980年出生于湖北石首,湖南桃江人。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至今关注湘西凤凰县山江镇千潭和凉灯苗寨,2013年开始做"金竹山计划",以艺术学和社会学介入,以“现实主义”述说中国当下乡村和城镇变化。
Copyright © 2015-2023 非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