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9日,首届贵州科技节举行。以“科技黔行、创新有我”为主题,彰显了贵州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广纳天下科技人才的鲜明态度。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少嘉宾发言时纷纷指出,要想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的突破,需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相关资料图)
时代大潮已然来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期。在科技创新的广阔舞台上,我国科研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人才结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竞相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科技人才全链条体系,全面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多点发力补齐人才短板。同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聚焦实际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吸引各领域优秀科技人才,最大限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科研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避免在关键技术环节被别人“卡脖子”。想要更大程度激发科技从业者的内生动力,除了搭建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外,还需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发挥好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坚持问题导向,尊重科技成果产生的规律和科技人员的成才规律,以更多元的评价方式、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科学的评价制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奋力开辟发展新赛道。
量体裁衣靠尺子,评价人才看标准。评价标准事关国家发现、培养、选拔、使用科技人才的各个环节,也关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需切实突出科研人员的实际能力和贡献,破除“四唯”,优化创新环境,激励各类科技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尤其是,打造更加开放的评价模式,在规范同行评价的同时,引入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主体,客观公正地评价科技人才,避免一班人马评到底。
此外,创新价值也尤为重要。既考虑“短平快”,也兼顾“慢功夫”,尤其是基础研究、前沿科技领域、高精尖领域攻关,更需科技人员长期投入。在开展科技评价时还需聚焦原始创新,做好保障工作,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鼓励广大科技人才甘坐十年冷板凳,没有后顾之忧地勇攀科技高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潘晓飞
编辑 何登成
二审 石云华
三审 岳振
Copyright © 2015-2023 非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